对于原文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
那么看完了这篇文章
我们得到了哪些启示?
需要我们做出哪些改变呢?
这是斯玛特今天要重点与大家探讨的
首先,这篇文章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角度,分析了当前由于缺少审美教育所造成的问题。
从个人来看,美育决定了一个人感受美和幸福的能力,“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从社会来看,美育是培养国民文化自信、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因素。“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位。”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审美教育一直是一种看不见的“刚需”,被淹没在过度的物质追求和应试教育中。物质追求和应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让我们国家的竞争力更强。但是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之后,我们却不得不面临精神世界日渐贫乏的窘境;应试教育培养了最擅长考试的人,却无法培养出真正有创造力的人。有人曾专门调研过全国的“高考状元”和奥赛获奖者,发现他们几乎都没有成为自己职业领域内的领军人物。
所以,斯玛特认为,《美育是一种刚需》,说出了这个时代教育的心声。
如果说美育是一种刚需,我们又该如何做好审美教育呢?
这需要我们整个社会能够重新审视美育的价值,去掉浮躁功利之心,还原美育最真实的价值,真正发挥出它在学生人格塑造和创造力培养上的作用。正如这篇时评所说的:“要建立科学的美育评价制度……彻底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美育不是培养艺术家或艺术专长的教育,而是一种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这和我们斯玛特教育集团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斯玛特从未把培养孩子的美术技能当作首要目的,而是把它当作孩子健全人格与创造力培养起来之后的自然结果。我们对孩子进行美德教育是为了塑造他们的品格,也是为了让他们能在今后的艺术之路上走得更远。我们不要求孩子的作品看起来多么“完美”,只要求这是他独立创作的,而且有他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融入其中,因为这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最好途径。
斯玛特认为审美教育是教育孩子如何从世界中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的教育。我们无法直接告诉孩子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只能让他们在美的感受与创造中自己体会到人生的美好,从而生发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如何教育一个年幼的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善意,如何让他在今后的人生中永葆生命的活力,如何让他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怡然自得地生活,童年期的审美教育至关重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说,人的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蔡元培先生说,“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从另一个重要的层面来看,美育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教育,而不是培养孩子模仿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不能沿用应试教育的方式,沦为“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以美术为例,如果美术教育只注重绘画技巧和结果,而不注重孩子独创能力和创作习惯的培养,这样的美育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了。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中,最缺少的就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创造力教育,所以我们的学生很难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的缺乏会成为他今后人生和职业中很大的瓶颈。美育给了孩子一个培养创造力的机会,我们不应该让这样的机会再次被浪费。让孩子及早开始由他自己主导的艺术创作,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当美育成为一种“刚需”,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无论是学校、社会、家庭,无论是老师或家长,我们需要换一种思维来看美育。在浮躁功利的时代,为孩子留一个“精神的花园”。让他的心灵有所栖息,让他的能力得以孕育,这是塑人教育的基础。
美育这种“刚需”无法用面包和分数来衡量,却又是那样的不可或缺。它虽然无形,却又赋予生活意义,与幸福同源;它虽然是非“功利的”,却又是最“功利的”,它决定了一个人和一个国家更长远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