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几天的培训,我深刻了解了斯玛特儿童艺术(中国)发展历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斯玛特是为中国城市家庭量身打造的美术教育,秉承“用父亲的心做教育”的理念,以“陪伴、启发、引导、帮助”的教育方式,培养中国儿童内在素养;以儿童室内课程+户外品鉴+父母课堂+亲子艺术游学的教育体系,全面提升中国家庭的艺术修养。斯玛特是应试教育的营养辅食。其“艺术+学科”的课程设置,在丰富儿童艺术表达的同时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培养中国儿童真正的创造力。所以,结合我过往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些方法。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孩子每天被光怪陆离的“消费文化”、“商业美术”包围和冲击,将他们舒服在狭小的书本和电视、电脑文化以及各类卡通漫画的故事里。儿童的智慧、品格、个性的独特品质创造性被削弱,儿童独特的审美感受力被强行替代和掠夺。也许一些家长认为美术课是唯一接触美的地方,而不理解美术与社会、生活、自然、科学的关系,更不注意美就在自己身边,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将丢失对真善美的追求,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生活的态度和情感价值观,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从小学开始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
虽然孩子年龄还小,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刻,体验也肤浅,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关注生活。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大自然神奇美妙,一切都在他们身边,只要他们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积累多种创作素材。我们应该积极带领他们在美术绘画创作中,从生活中提炼“美”,培养学生积极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通过绘画创作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绘画创作能力,正确的引导儿童去热爱生活,关怀生命,这样才能够给他们未来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
我感觉,如何让孩子发现生活的美,可以从美术的表现符号为线索,逐渐展开教学。所谓美术表现符号,就是艺术中的许多要素和法则,如色彩、点、线、面、节奏、对称、比例等。在日常生活、大自然中,都可以发现它们的原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表现和美化自己的生活。”这充分体现了教育要回归活,艺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美术教育应是“美”与“术”两个方面的教育,应将技能练习与审美创造相结合,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动机,提高他们的表现技能。那么,如何带幼儿探索绘画表现符号的乐趣,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快乐地创造呢?
一、寻找生活中的美术符号,积累创造的素材
美术符号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只有积累丰富的美术符号,幼儿才能顺利发挥想象能力,大胆地创造富有个性的作品。 小班幼儿的心理、生理正处于发育之中,绘画水平还处在涂鸦阶段,他们绘画并不是为了描绘某个物体的形状,而是在绘画过程中体会愉悦感,特别是初入园的幼儿还不习惯于有组织的活动,对绘画也没有概念。所以,在幼儿参加美术活动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和帮助幼儿由不习惯过渡到习惯,由不清楚过渡到清楚,引导幼儿有意识地对点、线、面、色彩、节奏、对称等美术表现符号进行精浅了解,启发幼儿在日常生活、大自然中发现它们的原型,让他们意识到“点、线、面、色彩”其实无处不在,只要注意寻找就能发现。应首先培养幼儿的观察习惯,这样孩子就会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来表达周围的事物,产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创造的基础也会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
二、欣赏名画中的美术符号,体验发现的乐趣
美术欣赏,尤其是引导幼儿欣赏名画家的作品,是培育幼儿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式。让幼儿从小就接触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孩子发展的出发点高了,眼界开阔了,对点、线、面的认识更深入了,对美的知觉和选择也更敏感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时要有静有动,有视觉体验也有生活经验。这样,欣赏带动了创作,创作又反过来可以加深欣赏的体验,两者互相增进,相得益彰。
1.整体感知,自由地谈论。
美术欣赏是一种给幼儿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力运动。在这种特殊的精力运动中,幼儿要获得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把认知对象变为情绪体验的对象。对艺术品的初步印象,是幼儿进行美术欣赏的第一步,这一步应把孩子鲜活的个人体验放在优先位置,由此出发再来讨论其他话题。如在欣赏吴冠中《花草地》的活动中,教师刚出示这幅作品时,幼儿就不由自主地发出一片“哇”的惊呼,他们有的瞪大双眼,有的兴奋地晃动着身体,有的大声叫着“真漂亮!”显然,他们已经被画面鲜艳丰富的色彩,各种点、线、面吸引住了,这便是他们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是未被教师修正过的最原始、最真实的直觉体验。它伴随一种发现性知觉运动和思维运动,是幼儿发生审美愉悦的重要源泉。此时,他们往往把看到的、感受到的和体验到的东西都汇集在了一起,表示出特定的表情、姿势、动作和声音,他们的思维奇迹般地运动起来,这是一件好事。所以,教师应支撑、鼓励和激发幼儿的表现欲,给他们必要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和幼儿一起作出真实的反应,拉近与幼儿的距离。
2.要素识别及其情势关系剖析。
幼儿欣赏美术作品,不仅要熟习作品的内容、主题、题材等,更重要的是要逐渐学会透过画面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内容,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潜伏在具象中的抽象情势。在识别了线、形、色等要素之后,教师应继续引导幼儿感受这些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它们所表示的情绪和蕴含的意味。
三、运用积累的美术符号,提升创造的能力
1.运用点的不同组合进行美的创造。
“点”是生命,是表达的原始形象,是人类最先掌握的绘画语言。不同颜色、不同排列的点组合而成画面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该指导幼儿运用点的各种组合进行美的创造。比如在折剪装饰画“美丽的围巾”的开始部分,教师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冬天来了,小动物们很冷,可是他们都买不到围巾,多伤心啊!”,引起幼儿对小动物的同情,大家纷纷表示要为小动物“设计围巾”。这时,教师就用课件展示幼儿生活中色彩斑斓、各式各样的围巾,给孩子以大量的视觉刺激,孩子的创造动机便会油然而生。然后,教师再鼓励孩子们用折剪好的长条形为小动物装饰围巾。幼儿完全进入故事里,说着,画着,有小朋友开始问:“老师,我想用烟花来装饰围巾,该怎么画呀?”,“我想用柳条来装饰围巾,该怎么画呀?”??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孩子们产生了技能学习的需要,教师可顺应孩子们的需求,为他们做示范,引导他们怎么画。最后,教师再把孩子们的画贴出来,让大家找找烟花、柳条、太阳在哪里,说说它们在做什么。通过比较,幼儿就能从同伴的画中观察发现自己在绘画表达中技能的欠缺,从而学习到不同的绘画技能,还能从不同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
2.运用线的不同轨迹表现各异的情感体验。
“线”是点的移动轨迹,不同的线表达了不同的情感:水平线平稳,斜线动荡,曲折线痛楚,垂直线高昂,波状线活泼。线是有节奏的,表现为刚强、激情、奔放、飘逸等。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在平面、立体、写实、装饰,无论抽象的还是具象的作品中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抽象绘画艺术的发起者康定斯基说:“所有的艺术中,抽象画为最难。它要求画家有良好的素描技巧,对构图造型和色彩构成有超常敏感的把握,而且还应该是个真正的诗人。最后这一点最关键。”这位抽象画大师强调的就是抽象画重在诗意。
3.运用色彩的斑斓变化,创造美妙的视觉世界。
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让他们用美术的手法表现美、创造美。幼儿的思维带有明显的行动性,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为孩子们提供大胆表现的空间。在让幼儿感知色彩的同时,还应有意识地加强对他们动笔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一个成人看来十分浅显的美术常识,教师也要尽量让幼儿亲自动手实践。
总之,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正如胡雨心说的:“每一次的美术教学,我都像是带领孩子作一次探险、一次旅游,我的任务不是去教孩子怎样画画,而是通过对话、讲故事,带幼儿探索绘画表现符号,在旅途中观赏一幅幅高品位的美丽图画。”通过这种特殊的艺术训练过程,使孩子的感受力、观察力、思维力以及个性,都在反复锻炼中发展起来。同时,既培养了孩子眼、脑、手的配合与协调动作,也促进了孩子对复杂事物概括、综合的能力,激发了孩子的创造动机,还使孩子获得了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丰富了孩子的生活经验,陶冶了孩子的思想情操,提高了孩子的整体素质。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丰台金茂广场3号楼12层斯玛特教育集团
加盟热线:400-002-1103
预约报课:010-6379-8108
邮箱:
info@smart-art.com.cn
斯玛特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