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被电影《消失的她》刷屏了,电影自6月22日上映以来截止目前已经突破15亿票房,断层领先同期电影简直不要太火爆!这部兼具商业与艺术性的电影,为中国观众带来了一场久违的震撼体验,不仅剧情扑朔迷离,跌宕起伏,画面更是充满艺术氛围
不少网友发现,电影的很多海报和剧中场景,似乎都是在致敬梵·高的名画。没错!这部电影不论是剧情伏笔还是明示暗喻,都将艺术家梵·高的名作运用到了一定高度。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找找《消失的她》在极致美学中,暗藏的艺术玄机吧!
01《星月夜》贯穿电影始终的关键伏笔
《星月夜》在电影中不仅是女主最喜爱的画,她的手机壳、微信头像、甚至是与男主约定的“海底星空”,都有着这幅画的影子。简单来说,《星月夜》是男女主相识相知的基础。
1889《星月夜》(The Starry Night)
这幅画是文森特·梵·高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油画,是他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现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在这幅画中,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整个画面被一股汹涌、动荡的蓝绿色激流所吞噬,旋转、躁动、卷曲的星云使夜空变得异常活跃,脱离现实的景象反映出梵·高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疯狂的幻觉世界。
这幅画的运用,不仅指向了男主时不时发作的精神问题,也暗示了男女主之间存在着的看似美妙和绚烂之外的黑暗角落。
02《十五朵向日葵》燃烧的激情后是颓废
何非在寻找妻子的那家书店中,书架的背景来自于梵·高的系列作品《向日葵》中最著名的一幅《十五朵向日葵》。而影片全局也随处可见向日葵元素。
木子曾画过这幅向日葵。梵·高本人最崇拜向日葵,因为向日葵是光和热的象征。可他画中的向日葵却没有朝气蓬勃的感觉,取而代之的是颓废。
1888《十五朵向日葵》(Still Life - Vase with Fifteen Sunflowers)
《十五朵向日葵》描绘的是一些简单的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从画面上看,金黄色的向日葵,浓重跳跃,似乎带着燃烧的激情。画家在表现希望和阳光的同时,依旧表达了这希望与阳光溜走的无情。或许这幅油画反映了画家悲剧而又短促一生接近终结时的心理状态。
这幅画刚好映射了何非在妻子李木子失踪之后精神失常的状态,以及他对妻子近乎痴迷的索求情绪。
03《阿尔勒的卧室》对“归宿”的不懈追求
何非与陈麦寻找线索时的照相馆中哈苏的房间,是来自于梵高的《在阿尔勒的卧室》,就连画作中梵高亲手绘制的绿窗户也被还原了,而墙上悬挂的画作也都是梵高的作品。
1889《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Slaapkamer te Arles)
作品里深藏着梵高从精神和物质上对“归宿”的不懈追求。梵高希望该作能够表达超然的静谧、闲适和安宁,可事实上该作品却显得有点焦躁,令人晕眩。画中的墙壁上挂着一些梵高的作品,让观赏者从中洞悉到他对艺术的期望。
影片中运用了卧室的这个布景,何非正在与那个陌生的妻子和“警察”对峙,何非一遍又一遍的看监控视频,他始终都不敢相信。但这个视频的指向,她就是他的妻子。
他临近崩溃、眼角的抽搐加上语言的失控。恰如困在卧室里的梵高。因为他知道真正的李木子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她已经死在了海底,而她又是谁?
04《夜间的露天咖啡座》在病态中追求安详
在剧中的保亭街道作为全片东南亚元素的体现,其中的一个场景,是剧中陈麦和何非约见的露天咖啡馆,来自于梵高的《夜间的露天咖啡座》。
1888《夜间的露天咖啡座》(Cafe Terrace at Night)
该画是梵高星光三部曲的第一部,画面描绘了阿尔勒一家咖啡馆的室外景色,室内温暖而明亮的黄色灯光洒在屋外鹅卵石铺成的广场上,在深蓝色的夜空中,群星闪烁,宛如朵朵灿烂的灯花。整幅画面与画家笔下的咖啡馆室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色彩明丽,气氛温馨恬适。
《夜间的露天咖啡座》运用粗犷的短笔触,笔触准确、安静有序,体现了病态中的梵高对宁静、安详的追求。
05《阿尔勒夜间咖啡馆》急切忐忑的心
何非与陈麦第一次相遇的酒吧场景,来自于梵高的《阿尔勒夜间咖啡馆》。
何非当时的心情就如同这个台球厅里的色调一样令他忐忑不安。因为他正在做着一件道德沦丧的事情,他既要表现自己迫切想找到妻子的心情,又不能在“律师”面前暴露自己。
1888《阿尔勒夜间咖啡馆》(The Night Cafe in the Place Lamartine in Arles)
在《夜间咖啡馆》中,藉由笔触本身所带有的生命力、油彩的厚度与明显分开的线条,使整幅画沉浸在一种人为的光线之下,这些都是梵高所欲呈现的视觉要素。“ 夜间咖啡馆”的内容是从前许多画家处理过的题材,但大多数画家都把咖啡馆写成欢乐的场所,而梵高却在此引出了一群无处可去的不快乐人,背景左侧人物甚至趴在桌上昏睡,十足是个不幸的人。这是一幅悲惨的社会景象,散落在房间里的哀伤形象都令人深表同情。红和绿、紫和蓝之间的微妙冲撞(这些色彩在其他印象主义画家笔下都结合得十分柔畅),是梵高增强
06《麦田上的鸦群》沉重的结局
《麦田上的鸦群》(Wheat Field with Crows)
《乌鸦群飞的麦田》描绘的是法国瓦兹河上奥维尔镇周围乡下麦田的情景。
在这幅画上仍然有着人们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黄色,但它却充满不安和阴郁感,乌云密布的沉沉蓝天,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乱低飞的乌鸦、波动起伏的地平线和狂暴跳动的激荡笔触更增加了压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画面极度骚动,绿色的小路在黄色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奋情绪。
影片中木子原谅男主的场景,就是在一个弯曲小路的麦田。而这张画却是梵高人生中最后几张画作之一,象征着死亡。而电影选取此景同时也暗示了木子的死亡。
07《自画像》一个失败的成功者
1889《自画像》(Self-Portrait)
在影片中,何非谈到初识李木子的时候,就对李木子说过:“梵高,一个失败的成功者”。
剧中开头也是放了梵高这张《自画像》,圣雷米时期自画像,创作于1889年5月,这时的梵高来到圣雷米医院接受治疗,梵高本人也是把这幅自画像,看作自己神志清醒的标识,与何非此时的心境不径而同。
更走心的是,在溶画版角色海报设计中,也是蕴含深意。四位主角置身于海浪之中,海面上分别倒映着梵高的四幅名作。这些海报不仅以艺术之美为表象,更是想要借艺术之手来表达人物情绪和故事情节。
朱一龙-《星月夜》,暗示着精神的扭曲。
倪妮-《向日葵》,代表着希望和爱情
文咏珊-《鸢尾花》,却象征着易碎且易逝的人生或爱情,孤独和不安。
杜江-《盛开的杏花》,代表着纯洁和美好,是生活的喜悦和复苏的力量。
不论是从剧情还是画面美感来看,《消失的她》都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中国电影报道》更是给了影片满分好评,并表示:“这是一部非常适合大银幕观赏的作品,无论是电影里色彩饱和度较高的美术、服装还是具有代入感的配乐,以及鲜明的镜头语言,都让人沉浸其中。故事方面,接二连三的反转能很快吊起观众的胃口,让大家跟随电影一起抽丝剥茧寻找真相。”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近年几来,越来越多的娱乐作品,不管是影视还是音乐,都乐忠于以艺术的表现手法来传递情感。
比如周杰伦于去年发行的新专辑——《最伟大的作品》也是围绕着艺术展开,在MV讲述的故事中,周杰伦用一曲钢琴弹奏化身时空旅人,瞬移到1920年代与艺术家们相遇。不少艺术迷在这首新歌的MV及歌词中,看到了熟悉的画家及作品的身影。
对艺术的欣赏能力让他们看到了更多其他人看不到的美好,这也印证了网友们的那句话:没点儿艺术细胞,是真的看/听不懂了。
想要真正读懂这些艺术表达,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尤其在我们国家对美育愈加重视的今天,审美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孩子的一生!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审美力的培养。
首先,具有审美能力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更充盈,精神生活更丰富。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很多孩子都能享受非常优越的物质生活。但却有很多孩子,他们的内心其实是枯燥和贫乏的,而这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幸福体验。
比如网上曾经有个段子,说两个学生同时看到非常美丽的风景。
一个学生脱口而出,说“落霞与孤鹜齐飞”。
另一个说:“哎呀,这里好多鸟啊!”。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是那个能把诗歌和美景结合起来的学生,他一定能体验到更多的美感,内心的愉悦感肯定也更多。所以有审美能力的孩子,能从生活中体验到更多的美,更多愉悦的情绪,他们的内心也更充盈,更幸福。
其次,审美能力是未来一种重要的竞争力,是一项不容易被替代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飞速,人工智能也出现在各个领域。人工智能在记忆力、储备知识的能力、对数据的分析能力等方面都远超人类。
确实,在一些认知能力上,人类确实难以抗衡机器人的挑战,但是审美能力,却是机器人无法超越人类的一种能力。我们经常说,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如果我们能给孩子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那么,这不仅是在培养一个内心充盈富有的孩子,更是在培养一个人在未来有强大竞争力的孩子。
审美品位不是花钱能买来的,是常年累月在环境的熏陶下培养而成的。想提升孩子的审美品位,就要从小抓起。
一个从小就喜欢艺术、喜欢绘画的孩子,和一个从小只知道看电视、玩游戏的孩子,未来的所能达到的成就差异一定是非常大的。就比如这部电影《消失的她》,如果导演陈思诚对艺术一窍不通,也不会创作出如此富有艺术性的电影作品。
此外,审美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斯玛特把家长当作美育评价的重要一环,斯玛特课堂的最后有一个家园互动的环节,我们会和家长们一起分享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创作和作品,让美育从课堂一直延伸到家庭,不因课堂结束而中止。
除了家园互动之外,我们还开设了父母课堂,让家长也接受艺术教育,比如油画、插花等等,体会到艺术创作的快乐,家长有了这方面的艺术体验之后,就能更好地理解对孩子的艺术教育。
斯玛特认为:美育是塑造灵魂的教育,其使命是塑造孩子“美的灵魂”,让孩子成为一个美好的人。我们也希望这种审美教育能够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认同和支持,在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美育环境,让孩子们都能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长大之后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能收获美好的未来。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