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和自媒体行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短视频的传播,让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儿童及青少年更早地看到了生命的多样性,世界的多元化。
在这个时代,新媒体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新媒体快速且广泛性的传播方式,为儿童及青少年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影响。
在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今天,通过手机和网络,孩子们能看到各式各样的媒体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对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都产生影响。
人们常常会说自己在“精神内耗”,物质生活明明提升了,却变得更加焦虑。而孩子面对如此巨大的碎片化信息,在他们没有分辨信息内容的能力时,这些更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感。
根据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指出:中国儿童自杀居世界第一,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十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8个自杀未遂。
2018年10月15日,13岁女生服用160片秋水仙碱片自杀;
2018年9月1日,洛阳10岁孩子跳楼身亡;
2019年3月12日,9 岁男孩打破学校玻璃后选择跳楼;
西安的一名9岁女孩,因为无法按时完成作业,从15楼决然跳下...
这一桩桩事件,一串串冰冷的数字,是无数鲜活的生命逝去。
作为父母,我们常常会想:
“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脆弱?”
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们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坚韧的心理素质呢?
直面死亡教育,教孩子敬畏生命
在中国和许多亚洲国家的文化里,人们总是避讳谈及死亡以及和其相关话题。
人们总说“生大于死”,避讳谈论这个字。“死”这个字,是不吉利的。追溯到古时候,人们也会用薨、卒、逝、殒等字来代替这个字。
死亡教育是什么?对于很多家长来说,这四个字听起来是黑暗的,恐惧的。
白岩松曾经说过的:“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其实在当下的中国,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直面死亡教育。
美国的专业期刊《死亡教育》对其的定义是:向社会大众传达适切的死亡相关知识,并因此造成人们在态度和行为上有所转变的一种发展过程。
想一想,在孩子问:“妈妈,人死了会去哪里?”
身为父母的我们是如何回答的,我们会编织很多善意的谎言:
“变成一颗星星;去遥远的地方;会化成云朵陪着你...”
这些美丽的答案虽然会温暖孩子的内心,却也会让他们失去对生命的敬畏。
死亡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孩子明白死亡的生理状态,而是客观地认识死亡。要让孩子明白死亡的意义,了解人们在选择死亡时的心理状态,让孩子们知道生命的可贵。
余华在《活着》中写道:“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人活着才能有机会看到这世界的美,才能体会到人之间的情感。
所以,告知孩子生命的美好,给予他们丰富的生命体验,有良好的自我价值观,直面死亡这件事情,从而提升孩子对于生命的敬畏感,这是死亡教育的真实的目的。
建立高质量的陪伴关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心态的重要阶段。
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手机和平板电脑已经成为了很多孩子的“玩具”,就算是在青少年模式普及下,父母也无法阻止网络上暴力、色情等不良文化的传播,而这些内容无疑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建立积极的互动和高质量的陪伴会帮助孩子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在网络飞速发展时代中,让他们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陪伴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孩子情绪学习经验深受父母的影响,父母同时也是稳定孩子情绪的最主要来源。
一直以来,SMART的教育模式除了学科教育、美德教育、艺术教育之外,还有陪伴教育和户外教育。
而SMART TRAVEL营地教育,则是融合了陪伴教育和户外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
在营地教育中,父母和孩子会远离城市的喧嚣,放下手机,深入到大自然中,以大自然为媒介,在沉浸式的户外之旅中,加深对亲子关系的认识,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做孩子人生的引导者
儿童和成年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的情绪。他们也会开心,失落,生气...
但是,不同的是他们无法像成年人一样去直接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所以,正确地引导孩子抒发内心的情感,让身边人看到他们内心情感变化是极其重要的。
孩子们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去表达内心的想法,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他们头脑中的所思所想。
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把一些无法用语言宣泄的情绪,通过画画这种方式释放出来。
通过绘画,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内心,可以更加准确的了解孩子所需要的是什么,从而正确的引导他们的情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有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
多年来,斯玛特一直坚持引导教育,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世界观,健康的性格,坚韧的心理素质。
斯玛特以艺术为载体,通过艺术帮助孩子们学习52种美德,以美德的塑造,来提升孩子的美学素养。
老师会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而选择不同的形式分享美德。比如,向父母表达爱,让孩子感受这样做的喜悦,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善的种子。
通过美德教育,孩子不仅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愉悦自己,排解负面情绪,还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对他人充满善意。
通过美德教育,孩子们体验美德带给他们的快乐,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及他人,为未来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