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德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12月02日,2004年超治愈系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4k修复版,在电影院上映了。
这部电影不仅荣获了法国电影最高荣誉凯撒奖和两项奥斯卡提名,同时还是法国最高分的音乐电影。
该片豆瓣评分高达9.3,在豆瓣电影Top250榜单中,位居第16名。
它和教育两字看似没有任何关系,然而在网络搜索教育主题的电影中,它绝对会在榜单最显眼的位置。
那么为何一部音乐剧情类型的电影会给人们带来如此多的教育启发呢?
答案就在电影中这所名为塘底的寄宿学校里。
发现孩子闪光点,明白自我价值
1949年的法国乡村,一位音乐老师站在了塘底寄宿学校门口,他就是改变学生命运的克莱门特·马修。
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问题少年。
马修并不是因为多么成功而被派到这所学校任职。
相反,他人到中年,穷困潦倒,沧桑的面庞可以看出他的处境有多么的糟糕,空有一身音乐才华,却无处施展。
学校的校长拉齐为人冷酷,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他所提倡的教育方法就是“Action-Reaction”,意思是只要犯错,就用暴力或者关禁闭来惩罚孩子。
他只会使用残暴的手段管治这群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
马修上任的第一天就累得够呛,接连遭到学生们的整蛊。但是他并没有气馁,并且给了这群孩子足够的善意。
马修试图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他意外间发现这群孩子有着惊人的唱歌天赋。
学校里没有音乐课,于是他决定组建合唱团,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的内心世界。
马修善于发现孩子们的优势,挖掘学生们的天性,他给予孩子们充分的理解和包容。
他让一首歌也不会唱的贝比诺成为合唱团的指挥助理,他让五音不全的学生担任专门负责举乐谱的人形指挥架。
他让每个孩子在合唱团中都有充分的参与感,让他们明白自我价值。
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尊重和爱
“池塘之底”,既表明这群孩子处于社会的底层,又代表他们的品德犹如深陷泥潭之底一样。
他们多数来自于单亲家庭,甚至有的孩子已经失去父母成为了孤儿。
换句话说,他们是一群被大人放弃的孩子。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他们真的如此的不堪,和顽劣吗?
校长暴力且高压的教育方式,并没有让这群孩子们有任何的改变。
但是,马修的到来像是灰暗色的天空中突然出现的一道彩虹,是孩子们生命中的一束光。
是骷颅先生上课时间不准抽烟,是嘲讽的黑板画变成有趣漫画,是考试回答不上来他的小小提示。
在一次又一次的错误中,孩子们发现了马修给予他们的爱与关怀。在一次又一次的合唱中,他们体会到了音乐的力量。
他们从压抑中走出来,慢慢地有了笑容,慢慢地变得活泼。
孩子们不用再压抑自己的情感,封闭自己的心灵。
当马修被校长逼迫离开学校的时候,孩子们把自己做的纸飞机从窗户扔下,漫天飞舞的纸飞机在空中飘下,孩子们挥起手向马修告别。
马修捡起那些纸飞机,读着孩子们写在上面的感人话语。
依旧是1949年的法国乡村,马修站在了塘底寄宿学校的门口。
有个孩子拎着小包袱追到了校门口,稚嫩的声音问他,“你可以带我一起走吗?”
这次他不再是一个人,这里的孩子也不再是从前的问题少年,他们学会了歌唱,学会了什么是爱与尊重。
他们不再是”池塘之底”,他们将会成为一颗颗耀眼的宝石。因为,孩子们懂得了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理解孩子内心世界,给予正确引导
生活中,也有无数的教育者像马修老师一样。
乡村老师王淼淼在安徽阜阳的一个乡镇中学里教学,她所带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
王老师从开始工作到现在,已经为学生写了两年半的插图评语。
不仅仅是在作文本上,还有周记本上,王老师都会细心地为孩子们绘画插图写评语。
王老师提到,孩子们会在周记中和她诉说家里发生的事情。通过孩子的文字可以倾听孩子们的想法,理解他们内心的情感。
虽然这种批改作业的方式很辛苦,但是能与孩子们在心灵上进行沟通,能给孩子们正确的引导,反而让王老师觉得非常开心。
有不少网友为王老师暖心的举动点赞,并且评论到“这个老师很有爱”,“遇到这样的老师,孩子们非常幸运”,“温暖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老师在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孩子们人生道路的一座灯塔,引导孩子们去往正确的方向。
就像在斯玛特的教育理念中,我们一直相信引导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我们的老师会在孩子绘画时,帮助他们去理解,让他们充分的,自由的创作。不去一味地要求孩子们练习高超的绘画技能,束缚孩子的想法,而是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老师们更多的是在绘画工具材料使用,艺术形式的方面提到帮助。
老师的正确引导会让孩子们更加愿意去学习和创作。让孩子们在尊重和认可的教学氛围中,更容易激发他们的灵感,从而绘画出属于他们的璀璨人生。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放牛班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