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夏可君
主办方:
中国人民大学
李可染画院
协办方:
斯玛特教育集团
参展人员:高毅 黄华三 王晓珞 李婷婷 杨社伟 仝锁 陈昕 于淼 张沐辰 战盈彤 赵子鉴 罗汉卿 赖雪莹 胡春伟 和永生 董雪 马俊 尚媛 韩佳茜 许莹 杜薇薇 王靖媛 乔侨 裴思琪 周洋 刘亚琴 金融 孙博 张飞宇 金明明 武志
从此次展览的策展及参展阵容,可以看出“另存Ⅲ”与以往的“另存Ⅰ”和“另存Ⅱ”不同,这是一场学术性极强的中国画材料与技法研究展。
展讯
文/夏可君
水墨技术是可以学习的,水墨艺术是可教但不可学的,水墨道术则是不可教不可学只可意会的。对于在德国与欧洲学习与生活过长达十年的艺术家与老师黄华三与高毅夫妇而言,在欧洲对当代艺术的学习与创作,已经得当代艺术之精髓: 艺术怎么做都可以,但也怎么做都不可以。当代的中国画教学实践只能从这个艺术家自己的个体经验开始。如果有所谓的教学法,那是真正的因材施教,那是从个体立根。
当我们看到十多年的教学中所培养出来的近四十名研究生,我们看到了这个教学法的成果,一个个艺术家面貌各异,但对于水墨却有着别样的理解,这是一种独特的态度: “另存”!何谓另存?这是信息科技时代的一种文本态度,在已有文本上整理、修改,再以另一个文本格式单独保存下来,成为一个与已有文本并置存在的独立文本,一个在语境意义上彼此指涉的“互文本”,一个可以继续衍生、增殖为另一、它异之物的文本,一个不断地激发着增补、变异源初文本的文本。这就是“另存”的文本效应和意义。而《另存III》则是展现了这一个十年所生成的诸个文本示例和某些尚待探明的可能性。
经历了《另存I》、《另存Ⅱ》的立论与拓展,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跨媒界工作室更加明确了这种水墨教学与实践的目的和方向。另存,也许就是那么一点点的不同与差异,自传统或者已有水墨形态之外小小的一步,却是走到外部。因此,另存,也意味着多于一的复多性经验,通过另存的态度与方法,新水墨成为另一种样式,另一种表达方式,另一种语言,另一种视觉感受。另存,乃是无数的“另一”、“又一”形成了触及传统或者已有水墨形态的独一的当代绘画经验。
这些画面有着跟传统水墨形态不一样的图像语言,但气息又是接近的,是中国式的,但又经过了现代性的洗礼。教学,对于黄华三、高毅两位老师而言,就是给学生松绑、解放思想,不必学习老师已有的技术与图式,不仅仅是不做教学示范,甚至是一个更为严格的命令: “禁止临摹”!因为对于受过几年美术基础教育的学生来说,在掌握了素描、色彩、笔墨等基本功以及相关的工具材料之后,就不是一个简单动手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艺术表达困难的经验问题,并且是一个对艺术之未来的想象力的考验。改变了一般的“临摹、写生、创作”的中国画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作品为主导的师生研讨式学习,发现问题和不足。虽然看似没有了方向,但渐渐地,通过这种互动教学和主动学习,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题材、呈现媒介、表现方式、个人风格……作品乃是在传统模式与现代生活、个人经验与学习他者之间的艰难转换一点点呈现自身面貌的。艺术就是如此的煎熬,艺术是在困难的经验而非熟练的操作中发生的,这是当代艺术发生的根本机制。那么,怎样判断一个学生的可能方向?这没有唯一的答案,正如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的。对于这个方向的提示,黄华三老师曾说过: “离别人愈远愈好,这样才可能拉开距离。”拉开距离,唯有走到外部,不得不面对陌生和困境,才能发现自身究竟走得有多远,发现自身的位置。
在本次展览中,如果我们从学术批评的角度给出一些初步的总结与分析的话,这些学生的作品大致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而这几个方面恰好也是中国当代水墨正在尝试着的突破点,也代表着中国艺术走向未来的一些方向。
1.古典的图像但手法当代。当代水墨并非摆脱传统,而是重建传统。选取什么样的图式至为关键。对传统已有图式的转换,意味着传统某种可能的当代性面貌。当代水墨需要接纳中国传统的“高古奇骇”,又要有着当代的手法实验。高毅老师的佛像绘画,从文人画传统之外的佛教造像以及石窟壁画中获取新的形态,以中国传统线描笔法结合西方素描的造型,描绘了古典佛像在审美现代性转化背景之下的人间情怀与生死颖悟。而其学生们佛像题材的绘画,手法都异常独特。韩佳茜的勾线填色、反复渲染,从绢帛背面拼贴金、银、铜箔片来重构一个佛像,既建构了佛像的立体感又敷染了时间斑驳的痕迹,充分接纳了时间性。杜薇薇将佛像形式与造像材质进行了错位想象: 造像非人工雕琢,而是自然生长、从石头长出来,衣带翩迁似太湖石的嶙峋奇崛。黄华三老师带有诗意与古意的日常生活作品,既保留了古典的文人味,又以空间的简化使之空灵化。从仝锁的古建筑断面、孙博的当代水纹册页、陈昕的水墨佛像、金明的山水小景中,我们也看到了当代水墨不同程度的探索。
2.视觉的想象变形。黄华三老师的巨幅人物画,尤其是倒悬而下的蹦极系列作品,让水墨人物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张力;倒悬而下的构图,不仅仅隐约映射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危险感,也触及了生命本身的质地——在极度眩晕的经验中获得内在的坚定,这不也是艺术本身的至高秘密么?几个学生的作品,也都有着某种奇幻的构图与想象力,这是一种新的视觉。董雪的云有着现代性高空俯瞰感,融入摄影滤镜效果,如庄子抟扶摇直上的逍遥苍茫,将传统的云烟转化为有体量感、色彩感的云层。许莹则是将方外的仙山幻境剥离、缩小为一个日常之物,一个缩微的地质景观,形成视觉与想象的反差。赵子鉴抽取了传统山水画云山的块面感,与现代风景视觉相结合,形成了平面化、色块相间的音乐节奏。武志创作的人物画,肢体都在追求极度变化之中,在人头脑里的动态,被赋予了人对生命思考的意义。张飞宇的抽象绘画则是将线条、块面之间过渡、幻变、消融的情感节奏赋予单纯的色彩,如行板之歌。
3.水墨图像中的新生活。高毅老师的物味系列作品,以静物画的语言充分把日常生活饱满的色香味表现出来。杨社伟的粉色系列是对这个社会的欲望情色与玩世不恭的某种激进而又暧昧情绪的创作的实验,水墨工笔系列反过来则是将欲望那藤蔓般缠绕的感觉冷漠、疏离化了。战盈彤将动物、玩具、花、塔等等幻化为聚散不一的梦境之物,通过水墨色彩令这些刻写在生命中的人与物轻盈、飘浮起来,书写某种淡静、翩然的诗意。赖雪莹笔下是那些几近消失在人类视野中的、濒危的动物,它们带着自身的姿态和灵韵,这种对正在消逝之物的描摹有着不可言明的哀婉。周洋以写实创作描绘了少数民族的生动情貌。
4.女性的生命经验。黄华三老师的女性人体系列,将身体还原为肉身,不仅性感细腻,同时也充满了气息性、流动性,那是由色彩反复渲染勾勒出来的、在绘画中重新出塑生的肉身。高毅老师所创作的女性人物,既时尚又迷茫,她们沉浸在个体的轻微快感中。研究生中有很多是女生,有些都已经身为人母,她们真正画出了女性生活与生命的个人经验,无论是怀孕时的体会,还是女性特有的生活品。也许,女性的生命经验更多来自于那些变化着的、生成着的身体,那么,王晓珞笔下的水墨更似是一抹清润不愠的思绪,剥离了欲望,将女性含蓄内在的思考赋予了赤裸的身体。李婷婷所画的女性高跟鞋,既花花绿绿又富有现代的视觉空间感,还有日常生活中的沙发、吊灯,把水墨的流淌性与物质的坚实性的对比还原为纯然通过材质本身的感觉对比,是当代中国女性艺术家中的佼佼者。
5.水墨质性的强化。水墨是黑白的艺术,虽然没有色差,但如何突出黑与白的张力也是一种挑战,和永生的作品让人过目难忘,就是因为他画出了夜色风景的古老,画出了现代性的黑度,而且其中隐含的光感构成了一种心念的引导。马俊的水墨看似素描,其实是一次次的反复笔墨线描,越来越细微,事物在如此细密化处理后获得了一种内在神秘的物质性,如此熟悉又如此陌生。
6.空间的视觉感受。以水墨进入现代生活,发现现代大都市的孤寂与冷漠经验,这是我们从罗汉卿的作品中看到的: 一种切片,一种压缩,一种抽象,但又有着水墨细腻的笔触,既是抽象的又有一种工业时代的冷感。现代生活中建筑的几何网格、格子式设计几乎格式化了想象空间,胡春伟找到了中间的裂口、倾斜和不对称,不动声色地戏谑着这种刻板程式。张沐辰的装置作品,一座剥空仅仅剩下骨骼、骷髅一般的船体,让我们感受到的似乎是一个怪物,如此剥离反而在艺术层面获得了生命!
“另存”已经进入第三回。所谓始于一,而成于三,经历这个十年的积累,“另存Ⅲ”更为详实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跨媒界工作室在当代中国画实践探索中的方方面面。在秋日果实累累收获的季节,这是一次盛大的检阅!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丰台金茂广场3号楼12层斯玛特教育集团
加盟热线:400-002-1103
预约报课:010-6379-8108
邮箱:
info@smart-art.com.cn
斯玛特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