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个教育家,他给了我们充分的自由去决定自己的前途,他只从旁略加指引,用鼓励代替打击与责罚。——罗兰
杭州亚运会过去已有一段时间,有一位少年选手让人记忆犹新,他是中国滑板队15岁小将--陈烨。在滑板男子碗池决赛中,他以几近完美的表现一举夺得冠军。
9月25日,陈烨在决赛后身披国旗庆祝
“谢谢爸爸给我建的碗池”,这短短的几个字,却让无数网友为之动容,纷纷称赞“冠军的父亲也是父亲中的冠军”。
陈烨(右)与父亲陈玩钦(左) 图/受访者提供
这是一位朴实无华的父亲,他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和对儿子的爱成就了一名少年冠军。
全力支持孩子的兴趣
2016年初,一次偶尔逛街时,不到八岁的陈烨在商场里试玩了一下滑板后,对这个运动项目一见倾心,强烈要求父亲陈玩钦给他买下了人生第一块滑板。
一开始陈玩钦以为孩子只是一时兴起,没想到他玩了几天后就停不下来,为了看孩子能否坚持下去,陈玩钦和儿子打赌——“如果能坚持半年,我就全力支持!”
半年时间后,陈烨对滑板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陈爸爸也开始兑现他“全力支持”的承诺。
当时,中山专业的碗池教练很少,当地也缺乏滑板的训练场地,由于陈烨还在上小学,没法去太远的地方训练。为了让孩子的兴趣爱好得到更好的培养,也为了降低花费,陈玩钦决定自己建一个碗池训练场。
陈玩钦找资料,看视频,研究建造步骤,把建碗池的过程一步步拆解。开建之前,他先用之前学到的电脑3D建模技术模拟一遍,再租了一个两百多平方米、高约4米的仓库正式开工。不会木工,他便从头开始学,一点一点地搭建碗池的结构。
陈玩钦说,在建碗池时,他做着音乐舞蹈代课教师的工作,每天只能抽出下班时间,一点一点地搭建,终于在半年内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
“可以说碗池上的每一个螺丝都是我拧上去的。”陈玩钦说。“最后花了十来万,几乎是那时候的全部积蓄了,每一个材料和工具都是自己买回来的,每一块场地都是自己做的。”
陈玩钦一人包干,耗时半年建成碗池
去年,只因第一个碗池太小了,经常被陈烨撞到,影响训练。陈玩钦又重新选址,为孩子建造了一个面积900平方米,最高高度9米的碗池。这次,陈烨的姑父,80岁的爷爷也都来参与碗池的建造。
陈玩钦说:“我会始终支持孩子的兴趣,哪怕那时候看起来没什么实际用途。”
发现孩子的兴趣后,陈玩钦和其家人在充分尊重孩子、用实际行动守护孩子的兴趣上,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相信这也是很多人非常羡慕的家庭氛围。
父亲持之以恒、竭尽全力地守候,让陈烨感受到更多信任与期待,对陈烨而言,这是父亲赋予的内在成长动力。
引导、鼓励、赞赏,享受过程很重要
“我以前是教音乐的,我原来一直觉得我儿子应该是音乐天赋比我强,所以小时候是想让他学钢琴的。那时总是想他练得更好,有些时候就操之过急了,对他的要求会比较严,最后可能适得其反。”
“所以后来他说喜欢滑板,我就总结了经验,没有再那么严厉地教孩子了,毕竟我自己也不懂,所以我们就一起摸索,看视频、学技巧,我们两个一起慢慢学习。”
陈玩钦懂得吸取经验,掌握适当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的步伐,给他松弛的成长空间。
“我那时给自己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就是:第一,不要强制孩子去练习,不追求快速提升,保持耐心,只要他有一点点进步,比如成功一次动作,都给他赞美,鼓励他去尝试。”
“陈烨胆子不大的,你说三米高的碗池,别说小孩,大人上去看到都会怕,我也说了他不是一个学东西很快的那种孩子,所以我想还是给他更多耐心和时间。”
看得出来,陈玩钦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然后去理解孩子,愿意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慢慢进步。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没有孩子生来耀眼,有的只是家长的有效陪伴和爱的教育,是家长的理解、耐心、坚持和正面的教导。
在陈玩钦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父亲无私的付出和对孩子的支持,他充满智慧的引导和陪伴,是孩子追梦路上最坚实的力量。
然而现在仍有很多家庭缺少父亲的教育,因为父亲们忙于工作,无法在家陪伴孩子。但事实上,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亲的教育和陪伴同样重要。
父亲在家庭中担任着非常重要且独特的角色,这也是斯玛特教育所倡导的“用父亲的心做教育”的理念。
教育孩子并不需要高深的技巧,只需要爱和陪伴。父亲作为孩子的榜样可以培养他们承担责任和理性看待事物等品质和能力。
因此,斯玛特教育呼唤父亲回归家庭教育,夫妻共同承担责任,发挥不同的角色和使命,用不同的方式给孩子带来爱和温暖的家庭氛围,积极影响孩子的成长。
用父亲的心做教育,通过艺术教育向孩子传递那些必要的品质,让他们能够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并获得幸福和快乐的人生。
①第一个层面:爱,我们对待每一个孩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去呵护,细心去引导。
在斯玛特看来,真正的美育是塑造美好心灵的教育,是感性教育,我们会通过“爱”对待和培养每一个孩子。
斯玛特对教育提倡以艺术的方式塑造人的灵魂和内在。在我们看来,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注重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启发他们发挥想象力、创造力,鼓励孩子真实表现自身内在情感和情绪感受,通过艺术来表达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我们注重在课堂上,我们不会过多的去干预孩子创作,更多的是更多的是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建议,我们在孩子创作及表达的过程中, 是以尊重孩子的意愿为主,而不是以老师的意志为主。
②第二个层面:我们希望用这句话,唤醒更多的父亲角色回归到家庭教育中, 回归到孩子的陪伴中。
因为在中国传统的家庭里,父亲担负着养家的重担,他们工作忙,很少有时间能陪在孩子身边。“丧偶式育儿”,说的就是照顾孩子和教育孩子,成为了妈妈一个人的责任。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42%的母亲在孩子的教育中独当一面,32%的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任务由祖辈承担,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过12%。
所以斯玛特教育希望呼唤父亲角色的归位,由父母二人共同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使命,不同爱的方式,这样充满爱和温暖的和谐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是积极而深刻的。真正优质的陪伴,从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陪伴的质量。
③第三个层面:现在很多教育机构、幼儿园、早教、亲子园……更多都还只是在重复扮演妈妈的角色。
很多国外的研究表明,母亲的功能在家庭中,父亲无法取代。相对地,父亲的功能也不是母亲能够替代的,比如父亲代表着力量、知识,这都是由父亲作为男性所体现的特有品质所决定的。再好的妈妈,也难以填补爸爸的缺失。
当孩子对周围环境有无穷的好奇心、探索欲,他们会用各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好奇,而父亲这个角色,则具有更多的冒险精神。作为家庭中力量、勇敢的代表,就应该多支持、鼓励孩子的探索欲望。
在孩子的成长当中,他们体验、探究和犯错的频次越高,成长的速度才会越快,所以“用父亲的心做教育”这种理念,在落地执行上我们会更加用力。我们不仅把这种思维模式传递给家庭,也传递给我们的教师,老师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必须要做的三件事——启发、引导和帮助,这也是和我们的教育哲学相吻合的。
父亲,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斯宾塞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无论是性格养成,还是情感教育,无论是知识训练,还是道德品质,父亲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教育无法重来,每位父亲,都必须参与孩子的成长。陪伴并不需要“大把”的时间,哪怕每天只有10分钟,只要做到全心全意,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关注,就是成功的陪伴。